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5-27
2025年5月26日,由云南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与云南艺术学院对外合作交流处联合承办的马来西亚蜡染国际大师工作坊在艺术管理学院504教室正式开班。
云南艺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蒋锋宣布工作坊正式启动。他指出,此次工作坊是学校推进学科建设、深化国际合作的重要举措。在中马建交51周年之际,学院携手马来西亚蜡染大师纳吉布教授、罗丝丽扎与纳瓦尔共同推动两国在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让友谊之树在文化、教育、旅游等维度不断茁壮成长。
开班仪式的最后,纳吉布教授赠予了马来西亚蜡染纹样图册,蒋锋副院长则回赠了代表云南非遗的扎染作品。这不仅是文化友谊的象征,更是中马文明互鉴的生动体现。
艺术管理学院院长傅永寿强调,云南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着力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求,具备扎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能力,在非遗保护、传承、传播与表达等领域胜任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艺术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林对学员提出期望,要深植传统根基,坚守匠心本真;要拓展创新视野,彰显文化自信;要增强责任意识,深化国际交流。中国马来西亚商会昆明办事处会长李育良指出,中国靛蓝染料与马来西亚的蜡染技艺虽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却体现了各自民族对美的追求与对传统的坚守,也成为跨越中马建交51年历程的文明底色,彰显出两国人民对自然的共同敬畏与礼赞。
云南艺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蒋锋,中国马来西亚商会昆明办事处会长李育良,云南艺术学院对外合作交流处处长侯云峰,云南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院长傅永寿,党委副书记刘林出席开班仪式。仪式由艺术管理学院副院长吴婉婷主持。
本次工作坊面向全校招生,择优录取了来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艺术管理、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版画及美术史论等专业25名学员(含本科生、研究生,其中2名为国际学院留学生)。希望全体学员通过对马来西亚巴蒂克(Batik)技艺的共学与共创,深入了解马来西亚巴蒂克的历史渊源与工艺技法,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传统技艺的多元传承与发展路径,探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历史联结与未来可能。工作坊的开设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教学改革、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术氛围营造等方面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传播与表达探索出创新路径。
工作坊由穆罕默德·纳吉布教授担任主讲。纳吉布教授毕业于曼彻斯特城市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马来西亚吉兰丹蜡染的象征意义”。他从事蜡染创作与教学工作五十余年,曾担任马来西亚国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国家美术馆馆长及国家艺术文化遗产学院校长等要职。本次教学以纹样的转化为切入点,从古老壁画中探讨人类与纹样创作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然,在花鸟鱼虫中发现美的元素,进而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纹样。随后,运用马来西亚蜡染特有的绘画技法,将所设计的纹样呈现在布料上,创作具有中马文化互鉴意义的蜡染作品。最后,通过拼布设计的方式,将学员制作的蜡染布料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之中,完成富有创意与文化内涵的作品呈现。
罗丝丽扎与纳瓦尔两位老师全程指导学员掌握蜡染制作技艺,同时作为马来西亚的蜡染艺术家,他们还将在工作坊期间现场创作个人作品。
工作坊还特邀来自不同艺术背景的跨界艺术家参与,包括剪纸非遗传承人、瓦猫非遗传承人、农民画非遗传承人、菱角非遗传承人、版画艺术家、水彩画艺术家、数字艺术家以及花园设计师。他们将各自擅长的创作手法与蜡染工艺相融合,激发出全新的艺术灵感与表现形式。这一尝试不仅是对马来西亚巴蒂克(Batik)技艺的学习与实践,更在创作过程中深入体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的文化传播与交流,进一步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搭建起中马两国文化交流与互鉴的平台,促进教学理念、方法与文化语境的多维对话。
文字:李果霏
照片:杨晓鸥树懿、郭丹阳、于淼淼
一审一校:张 磊 吕贵彬
二审二校:傅永寿
三审三校:张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