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视域下的民族音乐传承:乐器史的社会情感维度与当代实践的创新路径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29

2025年10月23日,由中央音乐学院、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2025·云南第三届中国民族音乐传承周在昆明启幕。10月23日,由云南艺术学院承办的两场民族音乐讲座在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B403报告厅举行,两场讲座分别由中央音乐学院二胡演奏家闫国威老师、笙演奏家王磊老师主讲,音乐学院100余名师生现场聆听。

闫国威老师的讲座《两根弦上的审美流变——二胡百年与中国人的心灵史》超越了单纯的乐器技法史梳理,将二胡的百年演进置于宏大的社会文化与情感变迁脉络中。从学术角度看,这是一次精彩的“音乐社会史”实践。她阐释了二胡如何从一件民间伴奏乐器,在音乐语汇、技术体系与表现力上完成现代化转型,从而得以承载更为复杂、深邃的现代性情感。讲座揭示了二胡音乐不仅是旋律的流动,更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人集体情感与个体心灵的“声音档案”。二胡的“声音”始终与国人的心灵史同频共振。这提示我们,对一件乐器传承的研究,必须深入其与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心态、审美精神的互动关系。

王磊老师的讲座《从讲台到舞台—笙演奏艺术的传承发展与当代实践》则更具“音乐本体论”与“实践音乐学”的色彩。他系统地梳理了笙这件古老乐器在形制改革、技法拓展与作品积累上的现代路径。尤为重要的是,他不仅阐述了传统笙、键笙等不同形态在音域、和声可能性上的革新,更通过自身大量的当代作品演奏实践,展示了笙如何从传统的“和律”乐器,转变为能够驾驭复杂现代作曲技法、表现丰富织体与先锋音色的独奏乐器。王磊老师的讲座强调了“传承”并非固守,而是通过技术能力的提升与艺术观念的开放,不断为古老乐器注入新的生命力,拓展其表现的“边界”。这种基于演奏实践的学术思考,为民族乐器的当代价值重构提供了鲜活的案例。

两场讲座从“历史情感承载”与“当代技法实践”两个维度,共同勾勒出中国民族音乐传承的当代图景:它既需要深入挖掘乐器与民族文化心理的血脉联系,以保持其精神的“根性”;又必须勇于进行技术、观念与创作上的探索,以激发其时代的“活性”。这种“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正是中国民族音乐在学术研究与艺术实践领域共同面临的核心课题,也是本次传承周留给我们的宝贵思想财富。此次讲座为我们提供了审视中国民族音乐当代发展的双重视角。两场讲座虽聚焦于不同乐器,却在“传承与发展”这一核心命题上形成了深刻的对话与互文,给我们带来了丰厚的学术启迪。

图、文:赖钧霖

一审一校:赖钧霖

二审二校:曹智武

三审三校:童汝全